气味感受因人而异,差别巨大。为了说明究竟有多大,可以拿视觉做个比较,想想看,过去以为色盲只有3种,现在色盲已经不是3种了,而是几十种,每种色盲影响的是人口中75%的人,而不是6%的人,而这就是嗅觉面临的情况;研究嗅觉的科学家努力想解释这种差异;这仍然是嗅觉中最大的谜之一。为什么一些人能闻到某种特定分子而其他人不行?为什么一些人觉得某种分子好闻而其他人不觉得?
文化因素是学院派研究者喜欢的解释,这确实在气味喜好上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文化这个角度不太能解释同种文化中人们气味感受的广泛差异。生物学上的因素,令人吃惊地很不受关注,而生物学因素可能更能解释这种差异。比如,某种特定的嗅觉丧失症患者,其他嗅觉能力都正常,只是不能察觉一种特定的气味分子,这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也就是缺乏这种分子的嗅觉受体。还有数十种对特定分子的嗅觉丧失症,但是这些也只能解释嗅觉感受差异的一部分而已。
这个谜题的关键可能更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一个引人遐思的可能性是,你的嗅觉受体基因决定了你如何闻这个世界,以及为什么你闻到的感觉和其他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大约350个嗅觉受体,不过其他人的这350个受体和你的不一定完全一样。此外,某个给定受体的基因,在不同人之间,其DNA序列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
遗传科学,把一个人的基因型(DNA数据)和现象型(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联系在一起了。世界上的一些实验室正在探索嗅觉感受的遗传学。科学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找出一个人的气味感受现象型,换句话说,测量人对各种气味的敏感度以及气味喜好。下一个步骤则是,通过DNA分析建立一个人的嗅觉受体基因型。研究人员期待,拥有类似现象型的人会有共同的特定遗传学特征。比如,喜欢麝香气味、厌恶葡萄气味、对广藿香无动于衷的人,可能会有共同的特定嗅觉受体变种,而这些生物标记可能会成为在商店中进行香水喜好诊断的生物学基础。
人们已经朝嗅觉的功能性遗传组学迈出了第一步,美国洛克菲勒和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一种嗅觉受体基因中的差异,控制着人们在感受两种分子(雄烯酮,和雄甾二烯酮)气味上的差异。这种基因变体,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减缓了这两种气味的强度和不快度。这么小的一个差异,对嗅觉感受就能有这么重大的影响,这真令人吃惊。不过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可以预期,以后一定还会看到更多的例子。
了解基因和嗅觉感受之间的关系将会极大地改变我们对气味的想法。巴甫洛夫的条件习得,和普鲁斯特式的回忆重现,将必然会分享同一个生物学舞台。与气味喜好有关的生物学标记的发现,将会给香水设计和市场行销带来革命。产品营销中取悦整个市场(不满足任何一个特别的群体)的做法将被代替,调香师将可以瞄准由生物学所确定的市场部分来创造香气,为喜欢麝香气味、厌恶葡萄气味、对广藿香无动于衷的人设计香水的调香师,会比采用老的无目的方式的竞争对手有巨大的优势。
气味感受进入基因组时代将是令人激动的。我们将能够从根本的生物级别上改变嗅觉感受,比如能增强某个受体的反应,或者让其完全不工作。这些分子级别的干涉可以催生新的消费产品类别。想象一下一种医院和养护机构医疗人员使用的长效鼻喷剂,轮班开始时一喷,就闻不到尿中的氨味了,但是闻其他气味却不受影响。这个产品通过阻止某种特定类别的分子触发人类感觉而发挥功效;工作人员心情变好,病人也会更高兴。其他职业,畜牧场工人、水管工和精炼厂工人也能从这种选择性的分子鼻筛中获益。